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建校100周年办学成果展专栏
2025.10.24
72
字号:
小中大我的内江二中情结(一)
此情可待成追忆
作者 陈毅刚
我对母校内江二中,有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情结。
这,首先要从当时内江二中在内江人民心中的地位说起。不管是1925年以来的内江公学还是1952年以后的内江二中,她在人们心目中都是当之无愧的NO. 1。特别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内江二中作为全地区唯一的一所重点中学,在内江人民心目中,那简直就是泰山北斗一般的存在。

说到这里,有人会很不以为然,觉得一个地区重点中学算啥子?我那个学校还是省重点全国重点呢!但是,现在的重点中学能够和五六十年代的重点中学相提并论吗?那“性价比”可差得太远太远了!现在每一个县或区都至少有一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至于省重点则更多了;而当年内江地区的重点中学,整个八县一市就只有内江二中一所。在招生方面,现在的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常常在本县本区都不能做到完全优先录取。例如我曾经任教过的资阳中学,就是首批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当时的县教育局规定:每年高中招生,资阳中学都只能从大半个县的区中学里录取学生。一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居然不能在本县范围内优先录取学生,这生源质量如何能够得到保证?资阳中学这种尴尬的情况在全国很多国家级示范性高中里都普遍存在着。可当时的内江二中就不一样了,他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在全地区八县一市优先录取!例如我亲身经历过的1963年中考录取程序是:首先由内江二中录取,然后才由省属中专、各县高中、市属中专及师范依次录取。那年中考试题由内江地区文教局统一命制,全地区的中考试卷都拉到内江县公安局阅卷場统一阅卷。试卷刚刚阅完,内江二中负责录取的老师便直接到阅卷场把总分成绩最高的学生名单拿走了。这种现在看来根本就不符合招生程序、说出来都不会有人相信的事,但在那个年代却的的确确发生了!可以说,在高中招生的质量方面,现在的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和当年的内江二中相比,差距之大不是一星半点!
内江二中高中每个年级四个班共160人,每个班只有40个人。1963年中考,内江二中从内江市(现在的市中区)招收80名高中生,从内江地区其余八个县——内江县资中县资阳县简阳县荣县安岳县乐至县威远县共招收80名高中生。因为那时内江二中在各县招收的学生很少,能够考上二中的学生都备受羡慕备受推崇。那个年代的社会风气很正,社会上都崇拜科学家文学家都不追星。什么歌星影星在人们心中根本就没有市场;相反,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却会受到同学及同学家长甚至受到全社会的热烈追捧!1963年,内江县七所区中学只有七名学生考上内江二中。所以,那时考上了内江二中的学生一时间都成了当地社会上口口相传人人羡慕的风云人物。我也一样,考上内江二中的消息在我的母校田家中学和老家杨柳公社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走在路上,很多我认识不认识的人都热情地给我打招呼,用一种今天类似崇拜明星的目光来看着我。这让我深深的感到了考上内江二中是一件何等光荣的事!所以还没有入校学习,这二中情结便在我的心中悄悄地生根发芽了。

其次,我的二中情结还在于我对二中有一种深深的感恩之情,因为如果不是内江二中,我是无法入校学习也无力完成高中学业的。这,要从我苦难的家庭说起。
1961年大年初三,我的父亲因病逝世。我的家在农村,家里就我母亲带着我们四姊妹艰难度日,那一年,母亲才35岁。在母亲的四个孩子中,我年龄最大,不到14岁,妹妹不到10岁,两个双胞胎弟弟不到5岁,家里还有一个60多岁体弱多病的祖父。那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农民的生活都非常艰苦;而我们一家在当时农村属于没有劳动力的特困家庭,生活尤其艰苦!
1963年,我考上了内江二中。录取通知书上还附有一个表格,表内有应交的学费水电费书副本费和每个月的伙食费,一共是18块多。这一二十块钱在今天看来实在是算不了什么,可是在那个年代,对于我们这个家徒四壁一贫如洗的家庭来说,简直就是一笔天文数字!入学报名前,母亲到处借钱,东拼西凑最后只凑到了八块钱!因为钱不够,报名那一天,我揣着八块钱背着行李忐忑不安地一直在学校报名缴费处周围徘徊,就是不敢去报名。庆幸的是到中午报名快结束时我被报名老师发现了,她了解了我的情况之后找来了章添校长,在章校长的干预下,免去了我所有的入校应交的一切费用,让我顺利入学了!以后我每个学期的学杂费都是全部减免,还享受每个月8元钱的最高助学金。除此之外,每年还发给我一套衣服,一床棉被,一双胶鞋。在高中三年学习期间和“文革”时期,我都一直享受着这种待遇。所以说内江二中对我有生死肉骨之恩,丝毫也不为过。
除了上述两个原因外,我的二中情结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离开二中几十年来,学校领导老师一直密切关注我帮助我。这母校的关切和帮助鞭策着我克服重重困难,披荆斩棘砥砺前行!

1969年元月,我和同学们响应毛主席上山下乡的号召,离开内江二中回乡务农后,我对母校仍然有一种深深的依恋之情。我每次到内江,都要去母校看看,去班主任程志能老师家里坐坐。而程老师也经常为我排忧解难关怀备至。1970年,我的弟弟在内江专一院动手术,程治能老师来医院看望,并给我带来了开水瓶碗筷等生活用品。七十年代中期,我在内江县白合中学教书,程老师的爱人詹克致是内江七中的校长,他多次真诚地动员我去内江七中工作,只是内江县文教局不同意我离开内江县而作罢。
1971年下年,内江二中开始“复课闹革命”了,因为缺乏老师,学校从高66级学生中挑选了我和王宗华回学校作代课老师,但是我一直没有接到通知。一天,我在内江大街上偶然遇到郭光裕副校长,郭校长很惊讶地说:“学校通知你回校作代课老师,你为啥子还不来?”我说:“我不晓得啊,没有收到学校的通知!”郭校长想了一下,又说:“你没有收到通知书也没有关系,干脆你就直接到学校来上班算了。”我很迟疑地说:“不经过公社同意直接到学校上班,就无法去粮站办理转粮关系,就不能以粗换细。吃饭的问题就解决不了。”郭校长似乎明白了这一点,临分别时仍然反复叮嘱,要我到县、区和公社问一下,“看是哪里把通知给你扣了。”
后来,我在内江县白合中学教书了,郭光裕已经是内江二中的校长了。一天他又在内江上南街遇到了我,他非常热情地说:“听说你想调到内江七中,你去那里干嘛?就到二中来。”我当即回答愿意回母校工作。他听了就马上拉住我的手说:“走!我们马上到学校去敲定这个事情。”从上南街到学校办公室,他一直热情地握住我的手不放,到了学校党支部办公室,他马上通知副校长王国恒杨稚泉开会,当着我的面决定了同意调我到二中的事。虽然后来内江县文教局不放我,导致调动一事不了了之,但是至今我仍对郭校长充满了深深的感激之情!
我也非常感谢陈善从校长。1982年,内江县新建了重点中学——内江县中,我调内江县中教高中语文,那时陈善从已经由内江二中调到内江六中任校长了。一次我在内江大街上与陈善从校长相遇,他非常高兴,激动地握住我的手说:“听说你想调二中七中,你到那些学校去爪子?你干脆就到六中来嘛!”他为了要我到六中,还当面许诺了我一个优惠条件:“我们学校在梅家山刚修了一幢教师住宿楼,你来嘛!我专门给你留一套房子!”后来只是因为资阳中学采取了一些非常措施把我调入了资阳中学,我才没有去内江六中。但是,我仍然永远忘不了陈善从校长说话时凝视着我的那一双真诚的眼睛,我至今仍然铭记着陈善从校长对我的知遇之恩!

此外,二中很多老师对我也是非常关心的,几十年来,我们之间的联系一直没有中断。
七十年代末,我先后三次到学校听了杨稚泉老师、刘明义老师和甘光能老师的高中语文课,课后他们还分别对我详细讲解了课文的教学思路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三位老师不遗余力地对我这个教学新手耳提面命耐心辅导,手把手为我指点迷津,使我受益匪浅!
1982年,我调内江县中教书。甘光能老师两次来内江县中,给我送来语文教学资料。那时教学资料非常匮乏,哪怕是一份油印资料都很宝贵。而甘老师有了语文资料首先就想到了我,而且亲自送来。那时内江县中在离城比较远的碑山山上,学校到城里隔着一条沱江河又没有公交车。甘光能老师带着资料冒着火辣的太阳徒步十余里来到我家,寒暄几句饭都不吃,又徒步回去。那情景那情谊令我终生难忘!
1988年,我调资阳中学工作,陈廋民老师甘光能老师一起专程到资阳中学来看我,详细询问我在学校的工作情况和生活情况。我已经离开了内江,可老师仍没有忘记我。我深深感受到了学校老师对我的殷殷关切之情!
我和母校老师交往最多的还是校长特级语文教师杨稚泉。我们是同行,经常一起参加全国和四川省的语文教研会。长期的交往使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杨校长为人正直,知识渊博,语文功底深厚,是我一生难得的良师益友!
2005年,内江二中80周年校庆,学校给我发来了参加庆典活动的请帖,我为了祝贺母校校庆,专门撰写了一幅对联:“沱江河畔鱼跃鸢飞八十校庆齐颂二中千秋业,梅家山前龙吟虎啸一代英才共谱九州万卷诗”。我把这幅对联用古色古香的曹全碑体刻在了两块木板上,送给了母校。这幅对联至今还放在内江二中校史馆中。

上面流水账式的写了这么多,目的就是为了说明我对母校始终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结。这情结,早已珍藏在我的脑海里融化在我的血液中;这情结,成了几十年来鞭策我踔厉奋发、勇攀高峰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春风化雨处,一生二中情。正如明人宋濂所言:“丁香枝上同心结,九曲灯前白发明。”现在,我虽已年逾古稀,但仍然念念不忘当年内江二中对我的救助之恩,念念不忘几十年来母校领导老师对我的关注之情。可以说,没有内江二中,就没有我陈毅刚的今天。在二中的怀抱里,我永远是少年!我就是怀着这报恩之心写下了《我的内江二中情结》这一系列文章的。
最后,请允许我以《感恩母校》一诗作为本文的结尾:
感恩母校
您用通知书割破了贫瘠的黄昏,
您用红印章煮沸了冰封的命运。
当我在入学报名处彷徨无助时,
您一把把我拉进了知识的大门!
课桌是浮出苦海的岛屿啊,
托起了我那双沾满泥巴的脚跟!
助学金在饭票里长出了年轮,
一圈圈捆住了漏风衣襟里裹紧的青春。
您把牛顿定律熬成了米汤,
喂养着我那龟裂干涸的心灵。
您用知识的琼浆滋润着我,
让贫瘠的血管里涌出了滚烫的灵魂!
母校啊!六十年后的我仍是您的孩子,
我用白发編成感恩的纤绳,
勒在肩膀上勒在胸膛上,把二中校徽勒成胎记,
让您在我的心中留下一道永恒的烙印!